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高校整体搬迁

在临汾办学数十年的山西师范大学正式确认将迁至太原办学。

3月25日,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发布《山西师范大学迁建项目部分用地选址意见公示》,明确山西师范大学迁建项目部分用地拟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以东、宇泰路以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以北、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南。规划用地的净土地面积约为18.77公顷。

紧接着,临汾市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收回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用地划拨给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移交筹备办公室的批复》,将原建在临汾河西新区的新校区划拨给山西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2008年3月2日,山西大学商学院资产管理部例会明确提到要“做好资产整合搬迁和山西师范大学对接工作”。四校合并,转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学院后,山西大学原商学院将由山西师范大学办学。

之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山西师范大学迁至太原”的消息,终于得到了官方渠道的证实。这所建校60多年的山西省重点大学,将于今年正式开始在省会城市办学。

▎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向省会城市迁移。

山西师范大学并不是近年来第一所在省会办学的大学。

早在2019年,原位于晋中市的山西农业大学就与太原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了改制。联合办公后,单位名称为“山西农业大学”,保留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牌子。

原山西农业大学改为农业大学太谷校区,原农业科学院改为农业大学龙城校区。它以“晋中、太原两校区”的形式来到省城办学。联办改革一年后,山西农业大学的注册地低调变更为太原市,正式成为“省属高校”。

山西农业大学龙城校区

与一般的地级市相比,省会城市往往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资源更加集中,能够给高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近年来,省会城市办学一直是许多省份高校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一。

明年将迎来110周年校庆的河南大学也于上月正式宣布,其郑州校区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明确加快郑州校区建设成为当前学校建设的中心任务,并喊出了“回归高等教育国家队,省会办学,回归百年名校辉煌”的口号。

河南大学郑州校区

位于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大学已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院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设成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

后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主校区也从泰安迁至济南

然而,当这些大学纷纷迁往省会城市时,仍有一批原来在省会城市办学的大学,远离省会中心,甚至离开省会城市。

▎大学,不够大”

同样在山西省,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双顶”高校,太原理工大学的主体已迁至晋中市瞑祥校区,而非太原市。

太原理工大学瞑祥校区距离太原市迎西校区约35公里,距离晋中市中心8公里,占地2278亩,远远超过其他三个校区的总和——这也是很多老牌大学都想方设法建设新校区的原因之一。原来的校园真的不够“大”。

从1998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9.76%提高到51.6%,高校学生数量增长了十几倍,这使得很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面积变得捉襟见肘。

随着学生的增多,我们需要雇佣更多的老师,这意味着更多的教学楼和办公室。以前学生宿舍多是八人间,现在要做一些思想工作才能安排学生住六人间。

配套设施也要跟上,需要更大的操场、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甚至校史馆;为了更高的科研产出,应该建造更多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大楼...

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各种硬件基础必不可少,学生和老师也需要更好的生活保障,更多的空学习和生活用房——不知道有多少校领导看着这么大的老校区和周边高昂的地价,昏了头。

由于资金有限,校区还得建得更大,只能在更偏僻的地方建新校区。

兰州大学主体迁至榆中校区,浙江大学建设紫金港校区,四川大学建设江安校区,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建设津南校区和北洋园校区。与原来的老校区相比,新校区无疑更接近“郊区”。

天大和南开新校区比邻而建。

脱离了办学空的限制后,高校也有了更多空的空间可以展示。很多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都将其作为学校发展重新定位、规划和布局的新起点。

如东北大学将2014年正式启用的浑南校区定义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教师科研用房空间、学生活动用房有场地的办学标准,对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学校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

当交大入驻西部创新港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洪春坦言,“创新港的建设是交大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机遇,是难得的机遇,甚至是最后的机遇”。

Xi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独立学院转移,高校密集搬迁

2013年,原位于杭州临安的浙江AF大学天目学院迁至绍兴管辖的诸暨,更名为浙江AF大学暨阳学院。

在此之前,为了促成这桩“婚事”,诸暨市下了很大功夫。诸暨市高层领导多次登门,承诺负责建校,不入股,不分红。新建校区资产登记在独立学院名下,同时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学校引进人才,持续投入6年,每年交通补贴150万元。连续6年,学校最终归化诸暨。

之所以愿意付出这样的“血”,是因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能吸引高校来办学,那真的是——“太香”了!

高校是数以万计的师生经常集中居住的地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大引擎,衣食住行的消费不计其数。

同样在2013年,江西省着力打造共青城城市大学城,整合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空大学等高校独立学院资源,入驻共青城城市大学城办学。

当时共青城常住人口只有8万左右。数万高校师生入驻后,这座年轻的县级市开始腾飞。

到2018年,仅共青城在校生就已超过5万人,GDP也从2013年的67.2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1.1亿元。六年间,共青城国内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GDP年均增长12%。

共青大学城鸟瞰图

如此扎实的“经济账”摆在眼前,让很多城市心动不已。当独立学院转移的机遇到来时,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大力度,向即将转移的独立学院抛出橄榄枝。

2021年1月,山西省晋城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将原设在太原的太原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迁至晋城办学,成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晋城市将把转校写入晋城市“十四五”规划,努力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以工科为主、特色学科享誉全国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转扬州签约现场。

2月,东南大学与扬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迁至扬州签约仪式,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将作为公办本科院校迁至扬州。扬州表示,将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校区,高效做好各项转移工作,努力把新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将与母体学校脱钩,处于发展迷茫期的独立学院,遇上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的政策,自然在独立学院转移的大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大学搬迁”的小浪潮。

如今,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那些早早带来高校办学的城市,或许已经稳坐钓鱼台,成为最大的赢家。

▎北京有多少大学将“离开”北京?

要说这几年最受关注的“大学搬迁”,非北京的大学莫属。

北京作为建国以来中国绝对的高等教育第一城,无论是大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目前,北京市共有91所高校,教育部直属的76所院校中有25所位于北京,占32.9%。9所“985工程”高校中有8所位于北京,占20.5%;15所“211工程”高校中,有26所位于北京,占比22.6%。40所“双顶”高校中,有34所位于北京,占比24.3%。

有这么多“好大学”,对北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2016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宣布“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不扩大教育规模和办学规模,在京高校不增加占地面积、不扩大校区,支持在京中央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迁往郊区或河北、天津。

2月25日,北京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介绍,北京将坚定不移地疏解部分教育功能,完成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建设,推进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

同时,北京还将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型,建设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高升介绍,为充分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宜居之都,中央和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北京高校搬迁工作。北京的大学外迁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迁到京郊的大学城,迁到河北省,迁到京津冀以外的其他省市。

截至目前,除北京吉利学院已迁至成都外,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均在建设中。

在疏解首都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京郊、河北乃至整个华北省份都可能有机会拥有迁出的“北京高校”。

经过这一轮声势浩大的高校搬迁,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格局必将迎来全新的面貌。

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