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首届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暨上外贤达项目之参赛故事二:将非遗引入专业课程设计,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文来源:青年报”

黑龙江财经大学非遗满族刺绣研究中心创作现场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由青年报社、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主办的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意设计大赛暨上外贤达“青春匠心”创意设计项目成功举办。大赛不仅吸引了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高校师生的广泛参与,也吸引了黑龙江、山东、四川、云南、海南等地高校的广泛参与。共收到780件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无形的魅力,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创意木易工坊

以竞争促学习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

“根据我校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将竞赛融入课程,做到‘课赛一体’,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谈及本次大赛的过程,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健表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是非遗和再创造的具体体现。借助大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他看来,高校应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以设计服务人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希望文创大赛越办越好,吸引更多机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

在本次长三角创意设计大赛中,四川国际广告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参与,创作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和创新**的创意作品。“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研究设计引入专业课程设计,结合毕业设计,关注‘非物质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走近非物质技艺。同时以“大设计”的眼光进行跨界融合,用创新思维和RD能力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国际广告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艺术系教授姜科表示,学校将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结合专业,加强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学生的职业定位和专业定位为基础,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采用任务型、项目型教学模式,通过命题设计、选题设计、开放式设计、垂直RD设计的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创造”三种能力。此外,依托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专业的论文工作室、图文工作室、3D打印室、计算机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室相继建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创作无形作品。

产学研合作共赢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作为黑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洋教授坦言,学校已经将非物质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除了利用美育教学模块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实践项目。“比如这个文化创意大赛。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参与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她看来,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让她欣喜的是,目前,学校有三个非遗项目,分别是漆画、满绣、黑陶。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产学研生态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打造全新的产学研共赢合作模式,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实习实践、创新创业、艺术演出的平台。我们将共同努力,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实践中转化更多的成果,走出一条非遗文化发展的新路。”刘洋对传承与重建的未来充满期待。

孙秀英指导学生创造。

期待参加更多的文创比赛。

更多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黑龙江国际学院艺术系主任孙秀英教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她强调,文化创意大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思考进行再创作的设计,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同时,带领学生参加竞赛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体现。“感谢大赛主办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谈到非遗,她坦言,学校本身就很重视带领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非遗方面,比如邀请非遗人来讲课,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非遗文化赫哲族鱼皮艺术作品展览”等等。后续还将推出一系列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工作坊。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期待着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和第三届文化创意大赛...更多更好的作品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孙秀英说。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明

编辑: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