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青岛两会的教育好声音:从育人到聚能都有更多期待

2008年4月17日:改扩建学校,改造农村幼儿园,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巩固“双减”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翻阅今年青岛“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青岛教育的描述令人振奋,这个民生热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教育是贯穿成长的一根“看不见的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教育这个话题一直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关于教育的话题讨论依然热烈。从单一的招生、办学,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每一种声音都在为青岛的教育凝聚力量。

新建学校保证了教育供给,解决了孩子的后顾之忧。

在党代会报告中,青岛未来5年将新建、改扩建280所中小学、幼儿园,努力让广大学生在家“学”“学”;2022年学校更新建设目标已经定为40所,同时还要改造50所农村薄弱幼儿园。精准的建设目标,让青岛教育有了“保供给”的方向和动力。

从义务教育到试点入学,家里的学校建设如火如荼。2021年秋季学期伊始,市南区新建宁德路小学和澳门路小学两所学校正式开学。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为孩子的学业起步搭建了优质的平台,也赢得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市北区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已按下“快进键”建设双山小学、同德路小学、福山后三区中学、绍兴路学校、万科未来城配套学校、人民路295号配套小学等6个项目,将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的入学需求。

打好了学校建设的“基础战”,还需要不断的政策优化,保证在家学习目标的实现。随着“二孩”甚至“三孩”的出生,很多家庭都面临着“交通困难”。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单细胞石油工程实验室主任秋翠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建议完善现有的新生入学摇号政策,解决二孩家庭子女分散入学的问题。

“如果两个孩子在同一个教育阶段,且两个孩子符合入学基本条件,家长可以申请直接就读,无需摇号。来国外工作的二孩家庭,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优先考虑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秋翠表示,这将极大地方便多子女家庭,但同时也要保证入学时教育的公平性。整个过程要公开透明,相关信息要充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补上校园内外的短板,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随着青岛教育的发展,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早在2015年,青岛市十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但城乡教育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均衡,才能让城乡孩子的读书梦更加光明。

“比如青岛平度师范学校,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这几年也承担了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很多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然而,它是这样一位教育家的摇篮,现在却出现了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迹象,这实在是一种遗憾。”青岛市人大代表、平度市东葛街道办事处祥符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一直关注着青岛市主城区外的学校建设。她认为,像平度师范这样的“老学校”升级改造应尽快纳入民生,在保留办学历史的同时,进行校舍改造、教学设施升级、场地更新等一系列改造。“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掌握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进入学校,为青岛的教育事业储备后续人才。”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自主安排的时间更多了。“考证”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热词。然而,与丰富的校内学习资源相比,优质的校外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如何在校外开发更多有益的资源,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博物馆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在开发利用程度低,这些场馆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青岛市人大代表、宝龙美术馆馆长刘建东认为,在丰富“研究”资源方面,博物馆等地可以因地制宜地改善教育教学设置,培养专业的教学团队,吸引学生到场馆来。

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紧跟时代需求。

作为青岛阴超教育集团的党委书记和青岛阴超学校的校长,潘晓莉在朋友圈曝光了许多家庭式网络课堂的视频和照片。她分享了最近一个月因疫情同学在线学习的状态;作为青岛市CPPCC的一员,潘晓莉感受到了近年来青岛市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希望多方面努力,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地推进青岛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全国推进来看,教育部加强了2022年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了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的网络、设备等硬件条件跟不上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和民办教育,基础资源配置较少,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大队伍。

提高硬件配置是基础。此外,潘晓莉认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要探索如何通过信息化加快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有效探索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开发、学习模式等维度。还能起到标杆学校的引领作用,为学校互相学习,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做更多有益的交流。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是青岛教育的追求,也是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加强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才能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成长路径,实现学生成功、家长满意、社会效益的双赢。

职业服务业,经济、生产、教育一体化,延续教育旺盛的生命力

学生的成长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除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方向可以自主选择。在这个阶段,学校教育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本科职业教育的突破,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青岛教育也大有可为。

党代会和“两会”描绘了新时代青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美好蓝图。无论是如何建设“六个城市”,还是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都把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也为青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CPPCC委员、莱西市科协主席张旭建议,做好高校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他要立足高校实际,引导高校积极与青岛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同时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高校+产业”服务链。

帮助行业优化发展需要人才支撑。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求是房地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林宝建议,通过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加强产教融合,加大院校转型力度,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鼓励本科大学生深入岗位一线,强化专业技能。”

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教育,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离不开教育,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每年“两会”上NPC代表和CPPCC委员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还是教育改革的软件升级,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实现建设人民城市的新突破”是党代会报告中强有力的表述和承诺,也是青岛教育的新目标——坚持人民满意标准,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幼儿园的孩子、中小学的孩子、青青校区的大学生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