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4 必备要点汇总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想学好地理,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4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0/小时。
②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300为1447km/h,南北纬600是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由此可判断高、中、低纬。
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
(1)同经度同地方时,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差1小时,10差4分钟。
(2)光照图中已知地方时的确定: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区时的计算
(1)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2)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世界时:即0(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0经线的地方时,又叫国际标准时。
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找1800经线和0时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
三、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1、晨昏线的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2、晨昏线的主要特征: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与极圈相切,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冬至(12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 解题时知道晨昏线,一定要绘出夜半球。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即地转偏向力)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北右南左)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则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反之。河流向哪岸偏,则哪岸侵蚀。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2、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近快,7远慢)
3、黄赤交角
①大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5°(23026,)。
②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③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 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与极圈之间,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对应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则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5、昼夜长短的计算:
常规计算:根据昼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规律计算: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的夜长。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1)天气: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降水位置:冷锋锋后雨。
(3)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的沙尘暴、一场秋雨一场寒。
2.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1)天气: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降水位置:暖锋锋前雨。
●锋面过境前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的是冷锋;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的是暖锋。
3. 准静止锋:6、7月份江淮地区的梅雨;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降水特征:阴雨连绵)
二、低压、高压系统
1.气旋(低压系统):
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实例: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热带气旋)。
2.反气旋(高压系统)
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实例:7、8月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副高);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
● 过境前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的是气旋;先升高后降低的是反气旋。
注:以上仅为部分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高考地理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