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闻玉梅:点燃年轻人心头火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路校区复星大厦四楼东安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文教授的办公室。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几摞书,流感病毒、微生物、感染……一个放大镜静静地压在上面。

这位86岁高龄的医学微生物学家,依然站在对抗病毒的科研前沿:在她的带领下,乙肝**性疫苗的研发几十年来一步步推进;今年年初,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团队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用三天时间,就成功从一个病例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上海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株,为疫苗研发和抗病毒**提供了支持。最近她去杨浦区图书馆做了一个科普讲座“疫苗接种的意义”。

“只要我还能吃,我会坚持做下去,”温说。申城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出门开会,她总是记得脖子上围条围巾,行色匆匆。“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她曾经对学生说过的话现在还贴在实验室的墙上。

40多年前的恐惧和勇敢

面对疫情,温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号召大家好好利用科学这个武器战胜疫情。“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尽最大努力,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她面对未知的病毒是那么勇敢,她有一段时间特别恐惧。那是40多年前,我第一次出国开会。

“我当时就吓到了。”20世纪80年代,温应邀参加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球病毒学术会议。他第一次坐飞机,必须在巴黎转机。当时飞机上提供的水我都不敢喝,因为不知道要不要钱。或者她旁边座位的乘客告诉她“橙汁是免费的,你可以喝。”

当我到达会场时,在第一天,发言者主要谈论在非洲发现的病毒,许多专业术语文听不懂。第二天,专家报告中出现了她熟悉的“乙肝病毒”部分。到了提问环节,文想都没想这个问题,就绝望地举起了手。“当时我就想,我要是不说话,岂不是白来了?”当她拿着话筒准备提问时,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站起来用英语说:“我叫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第一句话就用一句“哄”炸了全场。当时,一位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者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几位中国同行前来与温交流,为她下一步的行程提供建议和帮助。

“抢到话筒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出来的时候,国家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这是我的投资和信任,我不能辜负它。”40多年后的今天,文仍然记得,那次会议邀请的是“住宿”,而不是往返交通。是时任上海医科大学吴立奇书记和基础医学院冯光枢书记向两位市委副书记申请,批准了宝贵的外汇。他们对文说,“这是人才投资”。

“我会一辈子记得,这是国家对我这样的年轻人的期望。对我的‘投资’不是钱,而是期望和感情。我所做的远远不够,”她说。1987年,她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研究开发**性乙肝疫苗。此前所有疫苗都只是预防性的,**性疫苗刺激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从而控制病毒,解除终身服药的痛苦。人类安全试验的第一批志愿者包括她自己。

“守旧”和“向前看”

在文的实验室里,有一本小册子,是十几年前她给实验室成员定下的“必读本”——《人民的重托》,里面收录了1998年到2000年一些患者的来信,并被编成一本书。在序言中,她写道...他们遭受疾病折磨的经历让人流泪,他们对乙肝**的迫切需求鞭策我们奋斗。希望我室的科研人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乙肝**上继续努力,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为祖国争光!”

1956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文致力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曾经有人问她为什么选择了众多医学领域中最枯燥的分子病毒学。文的回答是:研究病毒看似孤独,实则不可预测,永远充满未知,也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健康。

在60年与病毒的斗争中,有些是文口中的“陈年旧事”,她不愿多提,却在学生中口耳相传。

文老师的学生,教育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还记得,2003年非典肆虐,年近七旬的文赶到广州,研制出一种免疫预防型滴鼻液,用于灭活非典病毒。许多人劝文不要亲自去实验室,但她坚持说:“那里有第一手资料。我怎么能不去呢?”就这样,她穿着厚厚的全套防护服,和学生们一起,培养了大量的SARS病毒溶液用于实验。他们每天都接触到活病毒,最多时每毫升有1亿个病毒。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文与年轻人一起“向前看”。

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综合抗体”为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重要论文的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黄景河至今不能忘记。今年3月,在文老师的鼓励和全力支持下,他一步步推动自己完成了研究。“当时真的很想做这个工作,但是没有样品之类的资源。文老师帮我联系的。研究结果出来后,她年纪这么大了,还争分夺秒帮我在一天内完善论文,”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研究员说。“可是我让文老师给函授作者签名的时候,她不同意,说我们年轻人要充分发挥……”

“一生的价值在哪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许多学生仍然记得几年前文作为“学长”对他们说的话。

“曾经有内科医生来找我寻求建议。现在很多学生临床毕业后想去外科,不愿意去内科。因为有传言说‘手术快,有回报,安康’。医生问我怎么说服同学,”她说。“我想我应该这样做。外科医生挣的是短钱,内科医生挣的是长钱,老了还能坐专科门诊,还是很值钱的。然而后来我得到的反馈是,‘对不起,我要讨个老婆,等老了就来不及了。’"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文接着说,“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也是一个现实。其实我希望大部分同学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要解决‘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的问题。”

“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个火种。就看你怎么点燃了。”在文看来,现在迫切需要培养青年人才。我们要用老师心中的火,点亮年轻人心中的火。

年轻的时候,她去伦敦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交流项目,为期三个月。她甚至没有去伦敦塔,只是因为她要存4英镑的门票钱。就这样,积少成多。最后,文为学校实验室购买了急需的低温冰箱和转盘幻灯机。十几年后,她的学生出国访问时,也带回了急需的设备。

“老师,我记得当时你是这么对我的,所以现在我也想这么做。”复旦大学教授袁刚留校的时候,是文帮他弄到了一间宿舍。现在,当发现年轻的RD能力强的好苗子在海外返回时没有地方住时,袁支付他们暂时住在酒店。听了学生们的话,文于梅非常感动:“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表达。”

复星大厦四楼,文老师办公室的入口墙上,挂着一张她8年的遗像。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画像右上角的一行字写着:“博学睿智,随医道”。

人物传记

文,1934年出生,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他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是国际发明专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李科技进步奖、首届全国“新世纪女发明家”、全国“863”先进高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员、全国和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书育人模范、第四届“上海教育英雄”、教育部优秀教学奖等多项奖励和称号。

2020年,她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