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了解目标院校
建议你先选专业,再选目标院校。
很多宝宝看到之前的学长或学姐考研成功,或者哪个专业比较热门,就纷纷选择,而不考虑考研后期的复试流程、个人职业发展等因素。
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对某个专业没有丝毫兴趣,考研结束就很容易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放弃。
所谓积极的兴趣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动力。
我们有教育学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很好找工作,工资也高。但是这个专业需要整天和有身体或者**残疾的孩子打交道。这个专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如果你对你的专业充满热情,即使你被录取了,你仍然会不开心,甚至抑郁。所以,读研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考虑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选择专业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有些宝宝是跨学科的,想转教育学。他们看不懂文献,就不会按照一个主题来阐述,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育素养。
想考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的宝宝,最好是理科生,热爱这门学科,擅长这门学科。
规划未来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的。有的同学因为高考失利,不得不选择现在的专业,但依然坚持梦想,想通过考研重新洗牌。
也可能是在大学期间,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梦想有爱好很重要。只要我有信心,我就会定下目标,然后努力。
总而言之,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就业前景如何,因为你现在的选择会影响你以后的就业。
另外,就是要客观的认识自己,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兴趣会对你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合理选择高校
很多人在申请硕士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名校情结”。非985/211院校和非六所直属师范院校不选。这种有志于申请名校的心态是好的,但是不要忽视名校和自己实力的匹配度。野心勃勃不仅会打击你备考的信心,还会让你自我怀疑。
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英语水平、专业情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机构。毕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1.学校地理位置:50%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留在上学的城市。因为他们对这个城市已经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人脉,所以城市这个平台很重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2.学校的综合实力。考研不局限于专业,更注重个人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表明学校的资源是否丰富,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发展平台,你接触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两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你能学到的东西会完全不一样。所以需要在专业实力和学校综合实力之间找到平衡点。3.学校的比赛要让自己的实力和学校的目标相匹配。对自己最好的学校,就是在有效时间内,借助外界,自己的贡献刚好够用的最好的学校和专业。你不妨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对于竞赛情况:在你对学校的分数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你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你要进入复习状态。不要过多纠结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一是不能知道,二是没有价值。教育学/教育学的宝宝硕士,你最了解自己的情况。你需要好好思考,好好决定,然后在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时候去争取!加油!
如何看待数据
统招人数:是学生总数——免试人数。具体免试人数,可以查看当年或上一年免试学生的录取公告。基础差的同学尽量选择招生多的专业。如果他们有完整的复习策略,就不会报考少数民族专业;
分数线:重点关注分数线与国家线的距离,分数线历年的起伏;
最高分:最高分一般代表整个分数所能达到的上限,也可以看出机构是否压分;
最低分:最低分其实比分数线更有意义。根据这几年的情况,可以大致估计一下自己的实力;
总分分布:如果找不到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分布,可以从总分分布了解考生的大致水平;
公共课成绩分布:之所以给出公共课成绩分布,是因为专业课因为自命题无法判断考生的水平,而公共课可以大致看出正在参加某一专业考试的学生的水平。
专业课的分布:专业课成绩的分布可以判断专业课的难易程度,专业课是否分级。虽然有些名校的分数很低,但主要还是专业课的难度或分级问题。
报录比:报录比是很多同学关心的一个参考数据。一般来说,2-3:1比较理想。如果超过10,就很受欢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大四录取:大四录取是指是否被与自己本科课程相近的大四学生录取。在复试过程中,部分学校专业可能会有背景不好的学生,跨专业被刷。
专业复习和真题的范围: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不需要购买往年真题,只需要看往年真题的回忆和大概内容就可以判断考试内容的复习强度;
复试的比例和难度:复试的比例直接影响复试的难度,跨专业或者基础薄弱的同学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
其他数据:其他数据,如是否有转学名额,学长学姐就业情况,导师研究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