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经验

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培养个大学生真心不容易

上世纪中后期,东北三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诞生了完整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体系。东北的高等教育曾经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创造了大量的教育辉煌和宝贵的教育财富。所以东北也吸引了大批人才,“去沈阳”“去长春”是一代人的向往。

然而最近,一则“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的新闻,刷爆了各大网络平台。据相关媒体报道,2019年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常住人口总数减少42.73万人,三省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形势十分严峻。

谁的青年才俊多,谁就有前途。作为地方发展的主力军,东北大学生毕业后的情况如何?

外地人来来往往,本地人回不去。

据教育部官方统计:2019年,东北三省本科毕业生约40.46万人,硕士毕业生6.6万人,博士毕业生6000余人。平均每10个本科生中至少有一个在东北上学,每9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在东北读书。

大学生这么多是因为这片土地盛产好大学。

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

从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东北三省共有260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141所;从质量上看,东北地区有4所一流大学和7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还有一批知名的老牌地方强校。高等教育的力度和规模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给别人做婚纱

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堪称优秀规模,在东北地区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吸引大学生来读书是一回事,真正留住人又是另一回事。

东北“双顶”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东北人才去向的缩影。最后还剩下多少大学生?

对比东北“双顶”高校就业率,发现东北本地学生较多,尤其是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学生比例超过50%,延边大学超过70%。但是他们在当地的就业率还是不乐观,都在50%以下,辽宁大学只有40%。

但在几所部属和中央高校,如哈工大、哈工大、吉大、东北师范大学等。,本地学生只有40%左右,本地就业率更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只有10%留在东北,哈工大和东北大学只有20%左右。

东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近三年该省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

而之前去外地上大学的东北本地人,并不想回来,宁愿留在当地发展。

“我从东北去外地读书,然后回东北工作。现在我要离开东北继续我的学业,我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外地混的东北人经常说‘我想家’。然后你告诉他你为什么不回家。他还说,‘哦,中国东北那个地方怎么了?’然后他打开各种东北菜的弹幕,‘啊啊啊,好想回家啊。’"

“除了自己创业,谁不想待在家里?东北的工作机会太少”

“一个在南方工作的东北人说:我也想回家建设家乡,但是家乡好像不太需要我。”

微博中的讨论

每年都有几十万年轻人来东北读书,但过了几年,他们又离开东北,流向全国。所以,毕竟是给别人做婚纱。

为什么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人口危机被多次关注,曾经引以为傲的“共和国长子”似乎一蹶不振。

系统的刚性

东北国有经济比重显著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要突破东北难题,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有人说大庆“打喷嚏”,黑龙江“感冒”;一汽打喷嚏,吉林发烧。吉林、黑龙江、辽宁是国企大省,其中央企是绝对主力。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数量多、领域广、规模大、投资大,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硬币的另一面表明,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渗透到东北的方方面面,固化了发展理念。地区国有经济或官本位观念比较强。有个笑话说,如果在南方丢一块砖,砸到10个人,其中9个是老板。如果在东北丢一块砖,砸到10个人,其中9个是“官”。这种玩笑虽然难免夸张,但却形象地说明了东北体制僵化的真正原因。

豆瓣上有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现在东北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是通过关系办不到的。就算你是清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也很难上去。

与此同时,资源的优势也逐渐变成了“资源的诅咒”。90年代末,受产能过剩、人员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的重组相继开始,一些国有企业转为私人经营或重组,同时精简人员,节省开支。拥有鞍钢等超大型重工业国企的东北地区,自然成为此次裁员风暴的主要对象。

1998-2002年集中爆发的“下岗潮”成为东北经济大破坏的开始。

来源:虎嗅网

经济萎缩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北经济开始慢慢衰弱。

前不久,全国2020年经济成绩单公布。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分别以25115亿元、13698.5亿元、12311.3亿元的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6、25、26位,相对落后。辽宁GDP增速仅为0.6%,全国倒数第三。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东北很多重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下辉煌过,但适应不了现状而衰落,效益不好。当然,它们无法为劳动者提供更高的收入,导致劳动者长期大量就业,居民收入低下。与此同时,新经济的发展未能及时跟上。一些工资较高的行业,如IT、传媒、房地产等,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这些,东北的辅助产业制造业的工资就更低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分四个地区看,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垫底。

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障碍,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六个月必须保持供暖的东北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往南走

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诸多奇迹的东北,在市场经济时代陷入萧条。于是,很多“用脚投票”的东北年轻人去了外地谋求发展。

毕业生飞往东南方向。

人往高处走,东北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很乐意去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建设自己的未来。

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名是广东,其次是北京;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毕业生,除了东北以外,首选在北京就业,其次是广东。山东和上海也是毕业生的热门选择。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将黑龙江视为“第六选择”,远不及去广东、北京、山东的比例。

从地域上看,北京是最接近东北人的一线城市。但南下广东,可能是表现了东北人对没有冬天的温暖之地的渴望。就连中国最南端的海南也成了“东北第四省”。数据显示,海南三亚常住人口不到80万,其中30万是东北人,三亚每三套房就有一套房是东北人。

高校异地自助

事实上,除了东北人,东北很多高校也南下谋求发展。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哈工大深圳校区。自2001年哈工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学校一直在加速发展:2016年首次招生,哈工大在11个省份的录取线超过80分,8个省份超过100分;2017年,哈工大录取分数线在广东140多所高校中排名第一,投档线与省内“老大”中山大学相差581分。

之后,异地办学一度成为潮流,东北的大学纷纷南下。

2002年,吉林大学南下,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020年,东北大学南下佛山,与当地人民政府共建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开展硕士、博士教育。

来源:东北大学官网

2020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市教育局、坪山区政府教育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合作是东北师范大学与国内高科技创新型城市教师教育资源的强强联合。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高校借助南方城市的经济和区位优势,突破了发展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学校主体,为东北注入了新鲜活力。

东北振兴需要人才!

目前东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留住眼前的人。近年来,东北三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将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021年3月,吉林省人社厅副厅长黄明在吉林省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实施大学生留吉工程。“我们预计今年吉林省将有12万人左右就业,这也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人才战略。”

2019年初,黑龙江启动“头雁”行动,为顶尖人才发展提供平台、资金、政策、环保;开展“让我们相聚龙江,共创美好未来”一站式团体招聘,扩大定向选调生招聘规模,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创业。

2018年4月,辽宁启动重大人才工程“星辽人才计划”。2020年12月,辽宁出台《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鼓励支持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措施》,提出13条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是自然的选择,但从全局考虑,振兴东北也需要人才。目前东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与其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不如想办法先留住现在的人。

来源: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