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重庆大学标志性建筑,重庆大学城历史

虎溪河畔,丛林掩映之间,隐匿着近100栋老建筑。

从陈家桥地铁站沿着一条支马路行走,走约100米,会看到一排排苏式平房,仿佛进入了另外的天地,岁月在这里静静流淌。一栋栋房屋高处,蓝底白字,写着虎溪电厂的地址编号。这是哪儿,曾经的虎溪电厂!进入此地,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者还会记得,这里,还曾是重庆炮校旧址,重庆大学城史上首所高校。

重庆炮校留下的黄桷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苏式”风格建筑

路口处,一栋颇有年代的房屋,满墙爬满了爬山虎,屋檐下八一军徽有些醒目。房屋内,整齐堆满着钢材,工人正在组装焊接,对于房屋的历史,他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情。在马路对面开小卖部的老奶奶告诉记者,这间老屋曾是重庆炮校的食堂。

炮校礼堂外貌

如今,漫步在当年的炮校校园,除那些极具年代感的苏式建筑人我们有强烈的穿越感之外,随处可见的高大乔木与绿树成荫的环境,让这片城中静谧之地,别有一番情调。

原来的职工食堂成了仓库

“从1952年迁到陈家桥至1970年之间,重庆炮校在这里留下了上百栋极具时代特色的各种建筑,其中大部分为‘苏式’风格建筑。”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式建筑师学界对苏联式风格建筑的一个统称,主要指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建筑界以批判结构主义为名,倡导“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建筑复古风潮时期的总体建筑风格。典型的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

家属楼屋顶的八一军徽依旧保留

守望校园的老人

如今,住在这些老建筑群中的人,大多数是外来租赁户。“这里少部分是虎溪电厂的退休职工,重庆炮校时期的住户,已经很少看到了。”80岁的赵友碧在平房老房子住了近40年,她曾是虎溪电机厂里的职工,她告诉记者,这里四周都是平坦的路,不用爬楼梯,房屋冬暖夏凉,也用不上空调,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再也不想搬离。

在重庆炮校里居住了40年的赵婆婆

在一栋平方建筑前,我们找到了82岁的李昌元老人。“以前还能碰到炮校熟人,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住进来的人都不清楚都不知道这里还曾是校园。”李昌元曾是重庆炮校的食堂会计。他回忆,那时候的校园,实际面积很宽,养猪、养牛、养羊,还种菜,而他们就负责后勤保障。那时候学会的技能,现在也受用。李昌元是种菜小能手,即便82岁,每天依旧坚持种菜,走出房门,跨十步就是他和老伴儿的菜园。他说,当季的蔬菜,吃多少就去地里摘,很新鲜。

60岁的潘延庆,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后,便来到重庆炮校工作

高大上的文化娱乐

60岁的潘延庆,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后,便来到重庆炮校工作。潘延庆从小在校园长大,四处跑,哪些老房子里曾住过什么人,他都清楚的记得。“大礼堂、苏联专家楼……这些建筑都还在。”潘延庆回忆,大礼堂算是炮校的标志性建筑,不仅重大集会在这里,也是每届学员毕业照的首选背景。

重庆炮校礼堂已经成了“快活林”烤羊店

如今的大礼堂成了餐饮店,在潘延庆指引下,我们来到这里,当年的大门已被餐饮店广告牌遮挡了部分,上方的五角星与字迹还清晰可见。进入其中,台下的座位已搬走,舞台上,泛黄的幕布灰迹斑斑,两侧窗棂,部分玻璃已破碎。

游泳池也变成了养鱼塘和菜地

据了解,1970年炮校撤销,重庆虎溪电机厂进入。“在不少人眼中,这里既神秘又高大上。”潘延庆说,这个曾经一般人“不得入内”的军工企业,直到改革开放初期,5019厂开始军转民,企业的一些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到电机厂的电影院去看场电影,或到篮球场去参加一场露天舞会,对于周边的居民而言,都是高大上的文化娱乐。

82岁的李昌元老人曾是重庆炮校的食堂会计

重庆炮校礼堂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但已是人去楼空

列为文物保护下来

如今,曾经高大上的虎溪电机厂已经停产多年,当年的厂房已大部分拆除,只留下当年炮校的部分宿舍、食堂、大礼堂与1970年代以后电机厂修建招待所、职工家属楼,像一群遗世而独立的老人,留守在这片绿树成荫的地方。这些遗存的老建筑有何历史价值?重庆市文保志愿者相关负责人吴元兵介绍,这些建筑历史时间前后跨度半个多世纪,类型多,造型丰富,填补了重庆地区尤其是大学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建筑历史空白;相对重庆传统山地建筑形式,该区域内的北方军队大院布局与重庆地区的气候结合等建造技术,犹具鲜明的建筑特色;此外,由于有苏联专家参与前期建筑设计,与地形结合,整体规划布局严谨,单体建筑建造科学合理,还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

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被沙坪坝区文管所列为文物保护点挂牌保护的老房子共有五栋。分别为原大营门、大礼堂、编号为50栋与52栋的苏联专家楼及编号为47栋的中方校长宿舍,其建筑风格基本上为苏式建筑。

当年的苏联专家楼

当年校领导的居住楼

新闻多一点:

重庆炮校的前身是1949年4月在安徽铜城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特种兵学校,1949年5月,中原军大进驻南京孝陵卫原国民党陆军大学校址,更名为二野军政大学,奉命扩大招生,二野特种兵学校划为二野军大二总队。1949年9月下旬,由于学员增加,编制扩大,二总队特科大队改名为特科支队,直属军大领导。1950年1月21日,特科支队全体人员1000多人,奉命从南京学校驻地出发,经过数十天的长途跋涉,于当年的春季到达重庆铜梁,暂时移驻铜梁县旧石坝原国民党一空军训练基地。1951年1月,在特科支队基础上组建新型、正规化的西南军区炮兵学校,由团级升格为师级单位。1951年3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西南军区炮兵学校按全军序列,改名为第二炮兵学校。1952年炮校迁往当时还属于巴县(1994年重庆区划调整时划入沙坪坝区)的陈家桥,再次更名为重庆炮校,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重点培养迫击炮、野炮、榴弹炮连排军官和炮兵侦察军官。1962年全军院校调整,重庆炮校与郑州炮校合并,沈阳炮兵侦察学校撤销,大部分专业教员与政工干部与重庆炮校合并,主要培养炮兵侦察军官。1970年初,重庆炮校撤销。三线企业虎溪电机厂接收原炮校地块。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文 首席记者 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