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院士年过八旬坚持野外科考省吃俭用捐余万助学

原标题:院士年过八旬仍坚持野外科研图文并茂:地学中的“金钉子”是一个活跃的教学圈。

图为昨天尹鸿福院士做报告。

图为尹院士在野外考察。

都市报记者通讯员陈严旭雷实习生徐小庆

图:楚天都市报记者黄世峰

“这个最长的硅化木和这个恐龙,曾经在中国博物馆展出过,是我和大家一起带回来的。”18日,83岁的***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尹鸿福站在刚刚开馆的武汉自然博物馆序厅,成为嘉宾讲解员。

有人说他像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拴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里几十年,坚持青山不放松;甚至有人说他是金钉子。他在教学圈辛勤耕耘60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学家。尹鸿福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年轻时许下的诺言,做一辈子地质学家,报效祖国。我将继续教书育人,我将用我的余生来证明这一承诺和信念!”

八十年代,我仍然坚持野外科研。

前两天酷暑难耐,尹鸿福依然带着团队来到武汉华山进行实地考察。尹鸿福拿着放大镜和地质锤,在岩石间探索着地球的奥秘。不一会儿,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

1935年3月15日,尹鸿福出生于浙江。中学时,他受到地理老师的影响,激发了他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1952年,17岁的尹鸿福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主修地质学。1956年5月去西北当地质学家,兼助教。此后,尹鸿福从教60余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姚华洲是尹鸿福的博士生。说到老师,姚华洲至今忘不了读博期间跟随导师实地考察的经历。那年春天,姚华洲和尹鸿福骑行在青藏高原上进行科学研究。有些地方马不会爬,只能在藏族向导的引导下徒手攀爬。

正是因为这种钉**,景山公园金钉应运而生。1996年,尹鸿福推荐景山公园D剖面27c底部作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2001年,景山公园终于被公认为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此举被誉为“可载入史册的中国地质学突破”,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中生代转折和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这一研究成为地球科学的热点领域。

古生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传统古老学科。尹鸿福是有远见的。他倡导和开创了古地理学、生物地层学、生物成矿学、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从而提出了完整的地球生物学新学科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坚持教本科几十年。

每年9月,尹鸿福都会和地质专业的新生一起上《普通地质学》这门课。听了尹鸿福院士的《普通地质学》,很多本科生评价“他讲课非常严谨细致,对学生特别热情”。“而且他的时间感非常好,每次上课总是提前5到10分钟进入教室”。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谢树成是尹鸿福的得意门生之一。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谢树成的三篇毕业论文都是由尹鸿福指导的。谢树成说,“在研究方面,尹老师最显著的特点是她开放的心态和开拓新领域的勇气。”

从今年开始,尹鸿福院士将不再招收博士生。去年招进来的徐震,成了尹鸿福院士的关门弟子。徐震说,和老师讨论科研项目时,“他总是问我对它的看法?这样可以吗?他会问我怎么想,但他永远不会告诉我该怎么做。”徐震还上了尹鸿福的《普通地质学》。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尹老师让所有同学都来谈谈上了这门课后的感受。"他把我们说的每一个想法都记在了笔记本上。"

尹鸿福“地史与古生物”团队于2008年入选国**学团队。从2001年开始,这个团队作为唯一或第一单位,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讲授的古生物学、地史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入选国家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

四代传承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

刚刚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中国地质大学2018届应届毕业生王凤雨,即将开始在中国大学的研究生生涯。王凤雨的导师是80年代出生的“全国杰出青年”宋海军教授,宋海军教授的导师是60年代出生的“全国杰出青年”童金南教授,童金南教授的导师是尹鸿福院士。四代地质学家,以近70年的时间跨度,“接力”谱写了一曲代代相传、开拓创新的地质之歌。

童金南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开始在当地大学攻读硕士,成为尹鸿福的“开山弟子”。“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科学**对我的学习和我当老师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我的一盏明灯。”童楠说。

1983年出生的宋海军,2003年考上中国地质大学时是地质学与古生物专业的新生。尹鸿福院士给大一新生讲普通地质学,让宋海军找到了方向。宋海军还清楚地记得尹鸿福在课堂上说:地质科学是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我们就是要找到这把钥匙。得益于童金南的不断培养,宋海军读了博士,出国留学,留校任教。如今,他已成为专业领域知名青年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科学家乐于做科普志愿者。

“第六次大灭绝会来吗?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爱护、保护环境,就一定能保住青山绿水,防止生物大灭绝。”18日上午,尹鸿福给来自武汉三镇的500多名观众做了一场题为《大江之恋——珍爱环境与生命》的科普报告,其中一半是学生。

尽管年事已高,尹鸿福仍工作在中国地学发展的最前沿。他每年都去大学、中小学与学生交流,免费做科普讲座。

2017年4月,在浙江省长兴县“金钉子”国家地质遗产保护区,他应邀为长兴县梅山镇中心小学100多名学生上了一堂科普辅导课,向小学生介绍了地质历史、生态环境、生物演化和“金钉子”的意义,帮助他们提高了科学素养。

并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主办的湖北省第48届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做了“恐龙灭绝对人类进化的启示”科普讲座。

今年6月,尹鸿福、金振民、周忠和、龚建亚四位院士受聘为湖北省首届高校科普创作大赛暨青年之星计划——科普创作训练营启动仪式科学顾问。“虽然中国科学家不需要像国外那样通过与公众沟通来做出科学决策,但这并不妨碍院士们与公众沟通的意识。”尹鸿福说道。

省吃俭用,捐了40多万学生。

尹鸿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多奉献少索取。他主持项目,一般给每个子课题拨款,只留少量必要的经费让秘书公开。他每年负责几个项目,但只拿一个项目的劳务费,有时会把自己应得的劳务费给经济困难的老师。他在多次致力于稿费分配时,都没有拿到应得的全额。

尹鸿福的生活很简单。他的衣服很简单,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两年前,他习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往返于家、教室和实验室,没有一点院士的架子。他坚持不被当院士,总是说:“钱够用就行,留给更需要的人。”但是,他已经多次以不同的方式捐款。其中,捐赠给学校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共计42万元,其中20万港币获得2002年“何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