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类 > 考试指南

怎么选择考研目标院校

一、先选专业还是院校

先选专业,再选学校。

专业的选择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学校的选择关系到未来高校的竞争难度。选择意向专业后,我们的选择面会变小。接下来可以看看全国900多家招生单位,有多少招生单位在招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然后判断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只有先选专业,再选学校,才能最终选择。

(1)选择专业时要知道的原则:

1.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仅要看自己是否感兴趣,因为备考过程很枯燥,强迫自己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备考是很痛苦的。你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研究生”;还要以就业为导向,看专业对口的岗位福利待遇是否达到预期,从各大招聘网了解相关信息。

2尽量选择主流专业,风险大。有些你没听过的专业,可能会吸引很多考研人的注意。申请人数比较少,落地概率高,听起来是捷径。但是,考研总是要面临就业的。就业范围太窄,找对口专业比较难。到头来,只能成为自己的阻碍。

3.想把跨考专业想清楚,不能只靠兴趣。质证难度不言而喻。在盘问之前,问问自己有没有想清楚?仅凭兴趣申请专业,大概是一时兴起吧。同时跨专业申请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需要基础。比如一些艺术类专业,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等。没有基础就更加困难。是否限制本科专业。有些学科专业性很强,比如一般来说,临床医学和一些工科专业可能不接受跨专业考试。是否需要额外的测试。本科考研不需要加试,跨专业考试加试是针对同等学力考生的。

4.专业应用的“冷热”理论。冷门专业一般是哲学、历史、宗教等。热门专业有工商管理、经济学、软件工程等。热门专业一直是考研党的“烫手山芋”,就业前景好,发展大空。当然,和各行各业的人玩游戏是不可避免的。有人会问,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多,简直就是争霸赛,那么选冷门的靠谱吗?“选冷门就是稳操胜券”这种说法并不绝对。其实你学的冷门,也是“热门”人才。如何选择冷门需要智慧,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

(2)选择学校或专业要避免哪些误区?

1.盲目追热点。受欢迎不等于好,不受欢迎不等于坏。是否受欢迎是一个量化的标准;而好坏其实是一个质量标准。

2.混淆利益和利益。在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对某个专业感兴趣的时候,你要思考三件事:你是否做好了在这个专业“献身”的准备;是对这个专业比较熟悉,还是只是凭感觉喜欢?你真的有潜力和资格在这个专业领域学习吗?

3.坚持本科专业。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换句话说,交叉学科完全可以跨越一个与之无关的学科。热门专业遵循整个产业结构。你无法判断未来什么行业会有饭吃,什么行业会更好。

建议你最好学一个稍微宽一点的专业,这样可以在未来根据社会行业的变化方向主动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

二、确定专业后如何选择院校

我们需要中文学位和研究生网络,

以法律为例。进入网站后,选择人文社科→法学得到如下截图,学校的星级排名就出来了,可以作为我们选择目标院校的参考。

2.注册比率

你可以在学校官网或者网上调研招聘找到报名比例。19年考研的有290万人,这些和你报了相同专业院校的人才是真正的考研竞争对手。近两年,高校平均招生比例保持在3:1;对于一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招生比例可以达到惊人的50:1以上;冷门专业报名人数可能会少于招录人数。实际申请人数。可以找资料根据历年的申请人数来计算当年的申请情况。往年竞争比例差不多,报名人数是重点。如果当年报名人数激增,不建议扎堆报名,要多关注实际报名人数。部分高校会出现个别专业扩招的情况,即实际招生人数大于计划招生人数时,要更加关注扩招的专业学校,因为扩招计划人数多、有扩招传统的专业更有保障。下图是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专业的数据。

4.复试分数

分数线的参考自然是最重要的。大部分招生单位、研究生院或各自院系都以通知的形式公布招生分数线。通过复试分数线意味着有机会参加复试,但不一定能被录取。所以,我们要努力才能上线。如果分数低,我们只能通过面试来增加价值和得分。如果过不了最低录取线,肯定会被刷。5.进入复试人数比例是计划招生人数与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比例越高,竞争越激烈。意思是如果是1:1.2,也就是录取10人,12人进入复试,最后2人淘汰。笔试略落后的同学有翻盘的机会,珍惜发挥魅力的机会;笔试提前的需要更加努力的准备,不要让自己功亏一篑。

一般来说,如何选择考研的目标学校及其专业,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都告诉大家,努力和选择很重要。考研意味着千人过独木桥。前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多少人会过桥,最后又有多少人会顺利过桥,所以一定要科学选择,理性决策。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在选择院校和专业上也可以找像我这样的专业老师,这样更有针对性的选择的专业和院校才更适合你。希望大家顺利上岸,不走弯路,一战成功。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